| 网站首页 | 研究性学习 | 非主流 | 图片中心 | 论文 | 学习 | 少男少女 | 社团 | 试卷 | 微信是什么 | 
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高中研究性学习报告,课题,方案,总结       1 6 NPS
最新公告:

  没有公告

 
您现在的位置: 研究性学习 >> 学习 >> 语文 >> 篇正文
最新推荐 更多内容
相关文章
现代文阅读·归纳内容要…
现代文阅读·鉴赏文学作…
现代文阅读·鉴赏作品的…
现代文阅读·鉴赏表达技…
写作·如何达到基础等极…
高考语文:“堆术语”还…
特级教师:从07古诗题中发…
高考必考题:古诗鉴赏解…
QQ代码  未解之谜
更多内容

 

古诗鉴赏易错题强训           
 
古诗鉴赏易错题强训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不详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8/3/21 19:58:51
 

 
易错题诊断   

    古诗鉴赏指鉴赏古代诗歌中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诗歌的形象包括意象、人物形象。诗歌的形象倾注了诗人的思想感情,只有真正了解了诗歌的形象,才能深入领会诗人的思想感情。语言主要是考查诗歌的语言特色,表达技巧主要是考查诗歌的章法和技巧。
    1. (2007年全国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后面的问题。
  望江南  超然台①作(苏轼)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寒食②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注] ①超然台: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城北。当时苏轼任密州地方官。②寒食:清明前一或二日。旧俗寒食节不点火,节后点火称新火。
    (1)从词中的“咨嗟”、“休对”、“且将”这些词语看,你认为作者在词中要表现的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请简要分析。
    (2)请从“情”和“景”的角度对这首词作一赏析。
    【解析】  第(1)题侧重于对其中关键词语的理解,由此把握词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第(2)题侧重于对本词的内容与形式的总体理解把握。赏析“情”与“景”之间的关系。
    在回答第(1)题时,同学们常常只注重语言的表层含义,而忽视语言的深层含义。挖掘语言的深层含义,才能准确全面把握词人的心情。其次同学们容易犯先入为主的错误。许多学生对苏轼豁达、乐观的性格印象深刻,没有认真地去读这首词,对词人在这首词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把握不准。
    在回答第(2)题时,有的同学弄不懂诗歌中景与情的关系,不会由景入情作深入的分析。要记住“一切景语皆情语”,景为情设。景与情的关系主要有借景抒情和情景交融。借景抒情中除了以乐景写乐情,以哀景写哀情之外,还有以乐景写哀情。情景交融要仔细体会蕴含在景物之中的情感。
     2. (2007年重庆卷)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回答后面的问题。
海棠(宋·苏轼)
    东风袅袅泛崇光①,香雾空濛月转廊。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惜牡丹花(唐·白居易)
    惆怅阶前红牡丹,晚来唯有两枝残。明朝风起应吹尽,夜惜衰红把火看。
    [注] ①崇光:美艳的光彩。
    (1)苏轼《海棠》诗的前两句描写了海棠花的哪些特点?后两句抒写情感时使用了什么手法?
    (2)苏轼的《海棠》与白居易的《惜牡丹花》同样写夜里赏花,二者所抒发的感情有何不同?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对诗歌的比较鉴赏。近年来高考诗歌鉴赏题较多地运用这种方式命题,2007年高考有6省市采用这种形式,占到总数的三分之一。从命题角度看,可以分为对诗歌语言的品味、对诗歌表现手法的理解、对诗歌形象的解读、对思想感情的把握、对意境营造的领会等方面的比较。
    第(1)题第一问考查咏物诗所咏事物的特点,解读时理解这首诗中海棠的特点,不要去猜想海棠花共性的特点。第二问考查的是表现手法。希望同学们能够熟练掌握诗歌的表现手法,才能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要注意表现手法中包括修辞手法。
    第(2)题比较分析抒发感情的不同,要结合诗歌的内容来分析。诗歌的比较鉴赏,一般是从两者的异同点出题。两首诗都表达了对花的喜爱之情。细微之处的区别一是爱花在盛开之时,一是惜花在将谢之际。

实战演习

    1.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闺情(李端)
    月落星稀天欲明,孤灯未灭梦难成。披衣更向门前望,不忿朝来鹊喜声!
    [注]不忿:怨恨。
    (1)诗中前半部分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2)台湾诗人郑愁予在《错误》一诗中有句名言“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你认为这首诗中是否也存在“美丽的错误”?为什么?请说明理由。
    2.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孤雁(杜甫)
    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
    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
    (1)诗题为“孤雁”,结合首联和尾联分析,作者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来刻画孤雁?
    (2)清人朱鹤龄注此诗说:“此托孤雁以念兄弟也。”分析作者在诗中如何表达这种思想感情。
    3.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留春令  咏梅花(史达祖)
    故人溪上,挂愁无奈,烟梢月树。一涓春月点黄昏,便没顾、相思处。
曾把芳心深相许。故梦劳诗苦。闻说东风亦多情,被竹外、香留住。
    (1)“一涓春月点黄昏”—句中妙用了“点”字,请你赏析这个词的妙用。
    (2)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闻说东风亦多情,被竹外、香留住”所蕴含的思想感情,并简析“闻说”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4. 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清平乐(李煜)
    别来春半,触目愁肠断。砌下落梅如雪乱,拂了一身还满。
    雁来音信无凭,路遥归梦难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1)这首词写景,虚实结合,试从这一角度分析“砌下落梅如雪乱,拂了一身还满”一句的艺术表现力。
    (2)“雁来音信无凭”一句,表现了作者当时什么样的心情?
    5. 阅读下面两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送杜十四之江南(孟浩然)
    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
送柴侍御(王昌龄)
    流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1)这是两首送别诗,两诗诗眼分别是什么?它们表达的感情有什么不同?
    (2)两诗首句都写得别致,有什么相通之处?


参考答案

    1. (1)描绘了一位思妇彻夜不眠,孤独难耐的画面。(2)早晨的喜鹊声油然引起了深闺女子的惊喜和期望,但是喜鹊声并未给她带来喜讯,却又使思妇的内心限入极度的失望和怨恨;从而使诗韵不尽,耐人寻味。
    2. (1)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开篇即唤出“孤雁”,对孤雁进行正面描写;结尾用了衬托的笔法,孤雁念群之情那么迫切,它那么痛苦、劳累;而野鸦们是全然不懂的,它们纷纷然鸣噪不停,自得其乐。(2)作者借刻画一只情感热烈而执着的“孤雁”,抒发其渴望骨肉团聚,梦想朋友重逢的真挚情感。
3. (1)“点”字形象地写出月光映澈溪水,点破黄昏,消去暮色的明秀清幽景象;而且春月点破黄昏又富有一种动态感,化静为动,饶有情趣。(2)曾几何时,梅花以芳心相许,“苦”字表达了相爱之深、相思之切的感情;当他无计诉相思时,蓦然想借多情的使者“东风”把刻骨的相思带给梅花,可听说“东风”早被竹外幽香沁人的梅花迷恋住,因此,词人怨恨、痛苦、失望、悲伤的复杂感情一齐涌了出来。“闻说”,听说之意,未必是真,但在词人想来疑虑难释,强烈表露出他对梅花的爱之深、思之切。
4. (1)作者写“砌下落梅”是眼前所见之景,“拂了一身还满”是自己所做之事,但全句着一“乱”字,表面写“落梅”,实际写心情,表明了自己心情的烦乱。(2)作者用古代鸿雁传书的故事,来说家人也想念自己,会给自己来信,只不过是大雁没有把书信带给自己罢了,所以作者认为鸿雁传书的说法是“无凭”的。表现自己对家人的极度思念的感情。
    5. (1)孟诗诗眼是“断人肠”,表达了送别友人的依依不舍和伤感;王诗诗眼是“不觉有离伤”,用以抚慰友人,一扫送别之悲,而见其乐观开朗。(2)首句都不言别情,却说两地相连,有“天涯若比邻”之意,以此来宽解抚慰友人。


 
   
 
篇录入:admin    责任编辑:admin 
  • 上一篇篇:

  • 下一篇篇:
  • 【字体: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研究性学习 /   产品经理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统计|站长  浙ICP备070317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