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研究性学习课题信息探源
作者:www.wlst…  文章来源:www.wlstudent.com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8/8/5 21:09:01  文章录入:admin  责任编辑:admin
广开课题的信息来源除必须符合研究性学习的开放性、探索性、实践性、创新性和科学性等特点之外,还应符合下列特点。

1.互动性。丰富课题的信息源仅有教师的热情是不够的,同理,仅仅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也是不够的,要靠师生相互的能动作用。首先,教师在学生难以找到课题的情况下,举荐一些课题供学生选择,启迪学生的思维;其次,教师应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家庭、社会中的有利条件,从教师举荐的课题里得到启示,创造性地提出新课题;再次,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在讨论、确定课题的过程中由于思想碰撞,从中引出新的课题,形成课题信息的“冲击波”;这就是师生共同探讨,相互交流;分享“资源”,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

2.可行性。对学生来说,因为课题实施“研究”时,除常常会受到主观条件影响外,还要受到场地、器材等多种客观条件的制约,而使一些课题看似可以,实则不行,这就要求尽量避免随意性和盲目性。所以,对课题信息要进行可行性的分析:一是加强针对性,是否符合高中生的知识背景,是否具备有利的条件,是否有可供的资源。二是加强可操作性,使将要确定的课题的研究内容深浅、范围大小尽量与客观条件相适应,有利于提高和拓宽学生的“研究”能力,不至于出现被迫中断“研究”的局面。

3.体验性。探索课题源并从中选择课题的价值观一般应确立在注意学生的亲身经历和自我体验上,让学生体验“研究”的过程与方法,感受“研究”的艰苦与辛劳,分享合作与成功的喜悦等等,逐步形成质疑、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努力求知的积极态度,产生积极情感,激发探索和创新的欲望,如此,课题信息源就广阔多了;相反,如果过于注重实用效果、经济效益、社会价值等等,则会把课题信息源弄得过窄,为总感觉到没有好的课题而烦恼。

二、课题信息探源的方法

1.观察法。观察有课题。要求学生用好奇的心理,从学习生活、社会生活和自然界的各种现象中仔细观察其发展趋势、普遍规律、边缘交叉的细微变化,产生出新的认识和新的发现以形成课题源。

2.问题法。问题即课题。鼓励学生抓住灵感,从客观环境、外部条件等方面发生的思维交锋过程中,自主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展开研究。

3.比较法。比较生课题。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统一的,一切物质都可以拿来比较分析,从比较中鉴别,从比较中反思,从比较中研究,这样产生课题源。

4.假设法。假设出课题。科学研究领域的一些重大突破,大凡先提出假设(假说、假想),然后实验证明。比如,生命是如何起源的?人们就提出了种种假设,并与之开始实验证明。这一方法对广开研究性学习的课题源应是有启迪的。还有,借助于Webquest网站,这个网站给学生一个特定的假想情景或者一项任务(通常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或者一个需要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