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开设生物研究性学习小组的尝试与思考
作者:www.wlst…  文章来源:www.wlstudent.com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8/8/5 21:09:16  文章录入:admin  责任编辑:admin
    更新时间:2006-4-11

非智力因素是指那些不直接参与认知过程,但对认知过程起推动、定向、引导、强化作用的心理因素,如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性格等,与之相对的是智力因素,如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创造力等,非智力因素的变化和发展要影响到智力因素的发展。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可以使人产生求知的动力。面对充满诱惑的现代都市,如何将学生的兴趣拉回学校,成为我们教育工作者一直思索的问题。人的兴趣不是天赋的,而是在后天的生活实践、教育的影响中不断发展起来的。它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教师要善于启发学生的需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中指出:“兴趣的源泉在于运用,在于体会到智慧能统帅事物和现象。人的内心里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求──总想感到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探寻者。”

2001年8月新课改培训对我的思想冲击很大,课改势在必行,如何进行课改?根据生物学科密切联系实际的特点,在实践中我尝试运作“生物研究性学习小组”,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一、开设生物研究性学习小组的背景分析

1. 课改于2001年9月“扑面而来”,来势迅猛,逼迫我们改革,新的课程观念,新的人才观、质量观和教育价值观对我们传统的固有的思想观念冲击很大。按照生物课程标准的要求:“在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我开设了生物研究性学习小组。

新一轮教学改革强调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可经过多年“齐步走”式的训练,学生已习惯于被动接受知识,而不会主动去探索知识,只会将思维囿于标准答案,而不敢越雷池一步。大量实践表明,我们所面对的学生智力因素无明显不足,表现薄弱的常常是非智力因素,所以,在教改教学中,在培养和发展智力因素的同时,必须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2. 新课程标准和教材要求我们改革。

[1] [2]  下一页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